创新管理方式,强化责任管理和动态管理;实施定额配置,强化需求导向和集约利用;推进绩效管理,强化资源共享和资产盘活;加强采购管理,强化预算管理和采购论证;提升运营能力,强化规范管理和经营效益,日前,学校下发《关于进一步推进资产管理与经营改革的实施办法(实行)》,聚焦这5方面重点,提出一系列改革举措。
资产管理与经营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基于问题导向,凸显两级管理,聚焦提升绩效,注重方式变革。着重改革资产管理中不适应学校“大学梦”目标任务的体制和机制,明确校院两级资产管理权限和职责,强化二级单位资产管理的主体地位,改革着重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使用绩效,提升采购管理水平,加强经营能力等方面创新,充分利用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手段,提升资产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二级单位主体地位如何体现?定额配置如何操作?“实施办法”明确,健全“学校-归口管理部门-使用单位”三层次的管理架构。学校资产定额配置逐步由单要素配置方式向学科(专业)、科研、人才三位一体的统筹配置方式转变,向卓越指标、进位指标、争取外部资源及青年人才队伍培养等内容倾斜。二级单位(部门)要建立资产二级帐,并制定所在单位的资产管理细则,对所属的公用房、设备、家具等资产的高效利用、节约使用、调剂共享等全面负责,享有充分的使用自主权。同时,对超定额使用的资产实施有偿使用。
如何提高使用绩效?“实施办法”从“源头”就加强管控,同时提高使用效益。一方面,强化预算管理和采购论证。加强大型仪器设备采购的调研论证,探索建立大型仪器设备“预购库”,预购库中的仪器设备可以直接申请采购。完善物资采购管理机构建设,将全校的物资、服务等采购的招投标工作纳入统一平台管理,预算编制和采购执行分开管理,规范运作。另一方面,强化成本意识和绩效意识,促进优化配置,充分发挥效益。推出深化落实资源配置改革的一系列实招:优化公用房配置核算,有序推进超额用房有偿使用,建立实验室和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共建平台、全校计算机共享学习中心、全校会议室、体育场馆等多个网上共享使用平台,提高利用率。
“实施办法”同时对经营改革也提出目标:提升运营能力,规范管理强化效益。根据“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明确界定学校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理顺对经营性资产的管理关系,对二级单位利用学校国有资产从事经营和有偿服务的项目实行审核备案管理。完善资产经营目标考核责任制,建立相应的奖惩激励机制。采用市场管理机制,加强社会合作,不断拓展经营资源,积极寻找学校经济收入新的增长点。
新闻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