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头条新闻 > 正文 > 

王能宪作客“黄浦江源”辨析“礼义之邦”还是“礼仪之邦”

资讯来源 : 新闻中心      发布时间 : 2015-04-27 00:00
  “礼义之邦”还是“礼仪之邦”?4月24日,黄浦江源大讲堂15讲在安吉校区举行,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常务副院长王能宪教授为师生辨析“礼义”与“礼仪”。校党委书记王建华出席报告会。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师生聆听报告。
  王能宪说,我国被誉为文明古国、礼义之邦。然而,国人却不知从何时起,将“礼义之邦”误为“礼仪之邦”,并且,这一错误在各种媒体中触目皆是。 “百度”搜索“礼义之邦”,跳入眼帘的第一行字竟然是用粗体字标示的提醒语:“您要找的是不是:礼仪之邦”?他指出,“礼义之邦”与“礼仪之邦”虽一字之差,但涵义万殊,境界之高下何止天渊。
  王能宪指出,“礼”和“义”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概念。何谓“义”?这些解释都是一致的,“义”的意思就是“宜”,即思想行为符合一定的标准,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大致与儒家“中庸”的思想相同。由此再引申出诸如“仁义”、“道义”、“礼义”、“正义”、“忠义”……等等极其丰富的意涵。“礼义”连属作为一个词组,丰富和提升了其分别作为单个词原有的意涵,其所表达的内涵丰富博大,几乎涵盖了儒家关于人伦、天道、政治、社会、文教、风俗诸多方面的基本精神。他强调,从这个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说,礼义的思想,就是儒家的思想;礼义的精神,就是儒家的精神。
  王能宪又对“仪”作了分析,“仪”是“义”的后起字,其意义指向十分清楚而单一,即仪容风度,也就是具体的礼节和仪式,如揖让、鞠躬、衣着的讲究、辞令的尊卑等等。“礼仪”所表达的意涵,一般就是具体的礼节、礼貌或礼仪活动、礼仪形式。“礼仪”包涵在“礼义”之中,“礼义”的概念远大于“礼仪”的概念。
  王能宪说,历代文献中“礼义之邦”的用例颇为多见,而“礼仪之邦”并无一例。“义”与“仪”虽有通假和古今字的关联,但当其含义有了明确的分工之后,它们的意义范畴是清晰而从不混淆的。如今“礼仪之邦”的滥用到了严重的程度,而学上有所谓“积非成是”现象,就是你错我错大家错,最终也就将错就错,约定俗成了。“礼物之邦”大有积非成是、取而代之之势,然此“非”绝不可为“是”。为了维护汉语的纯洁性,为了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让“礼义之邦”魂兮归来!
  报告会后,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天博官方(中国)有限公司职业汉语高级人才奖学金”颁奖仪式举行,王能宪、王建华等为获奖学金的同学颁奖。

  图1 王能宪教授作报告
  图2 校党委书记王建华为获奖学金的同学颁奖
  图3 报告会现场
                       新闻中心/文  学生记者 邵思妤 邹卓诚/摄 

天博官方(中国)有限公司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留和路318号

邮编:310023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2 浙江科技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1051284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0616号

Copyright © 2022 浙江科技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1051284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0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