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头条新闻 > 正文 > 

改进学生工作,服务学生成才,促进学风建设——校党委副书记周加敏访谈

资讯来源 : 新闻中心      发布时间 : 2014-05-16 00:00
  近年来,学校围绕“实干进位”和“大学梦”目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育人体系进一步完善,校园文化建设取得成效,学校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全校上下、师生员工呈现出积极向上、追求卓越的良好风貌。特别是广大教师努力工作,教书育人,严谨治学,以良好教风影响引领学风建设;不少同学目标高远,脚踏实地,刻苦学习,成长成才,发挥了很好地典型示范作用。但也应该客观地看到,我校的学风状况还不容乐观,特别是在部分同学当中,学习目标缺失、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纪律松懈等情况不同程度地存在,有的还比较突出,学风状况与我校建设现代化应用型大学的目标还存在较大差距,学风建设还任重道远。
  今年以来,学校党委行政狠抓学风建设,广大师生积极响应。下面,我结合学生工作,就加强学风建设需要做好的几方面工作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是实施优质生源工程。优质生源既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是实现优良学风的重要基础。优质生源不等于高分生源,生源是否优质关键看其学习兴趣、特长和潜能是否与学校及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相适应、相匹配。为此,我们要加大学校招生宣传力度,让社会特别是考生和家长知晓学校,了解学校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教学要求,提高报考学生与学校人才培养的适配度。同时,要深化招生改革,通过三位一体招生等形式,加强对学生的专业兴趣、专业潜能、专业特长的考核测试,通过面对面考核交流,实现学校和学生的双向了解,最大限度地实现学生特长、学生需求与学校培养目标要求相适应,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为学风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二是加强始业教育。始业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的重要内容。要通过始业教育引导、帮助新生了解大学教育和生活特点,认识所学专业及其发展趋势,明确自身成才途径。所以,新生始业教育,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学习目标的确立和实现、身心健康和行为品德的养成、素质的拓展和潜能的培养,也直接影响到学风建设,大学新生能否顺利完成由中学到大学的过渡,对今后大学学习生活影响很大。所以必须进一步强化始业教育,提升始业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教育巩固专业思想,特别是解决好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增强对学校、对专业的认同感和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三是开展生涯规划和职业指导。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学生更早地意识到自己的目标,帮助学生安排好大学的每一天的生活学习,更有效率地渡过大学期间的每一天,更好地向人生的目标迈进。我们要结合不同学院、不同专业分阶段有侧重地开展生涯教育和职业指导,如一年级可以侧重在始业教育的基础上,加强生涯规划的教育,使学生了解社会对本专业学生的要求,规划好个人的职业生涯;二年级侧重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了解社会需求和用人单位用人要求,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三年级侧重在开好就业指导课,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就业指导教育,为走向社会做好准备;四年级侧重在择业观念和就业意识的教育,开展就业指导活动、就业技能辅导和培训,加强考研、考公务员、考证等职能的培训和辅导,开展模拟招聘、就业训练等实践环节,实现成功就业和高质量就业。通过生涯教育和职业指导使学生明确职业目标,进而明确四年大学生活的任务和责任,形成努力学习、主动学习、积极学习的良好氛围。
  四是丰富校园文化科技活动。开展校园文化科技活动有利于发挥学生兴趣、潜能和特长。在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看到发展的希望,增强成才的信心,在希望中激发学习主动性,在充满自信中努力拼搏。所以学风建设应在抓好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的同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科技活动,扩大活动的参与面,增强活动的影响力,使不同学生的兴趣、潜能、特长都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特别是挑战杯等各类全国性学科竞赛与课堂教学、专业教育结合紧密,认真开展好这类竞赛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习兴趣、学习动力,提高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协作能力。同时,通过各类竞赛和活动,有力推动教师走近学生,更加密切师生关系、增进师生感情,促进良好教风学风的形成。
  五是推进更高质量就业。要以帮助实现毕业生最大潜能和自我价值为就业目标认真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使毕业生特别是优秀毕业生都能较好实现自我价值,同时也为国家和社会发展进步做出更大贡献。要以就业为导向推进优良学风建设,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实现高质量就业就需要自身的刻苦努力,要更好满足人才市场需求,找到一个好职业、好岗位,就必须加强学习、扩充知识储备、增强实践能力。同时,学校在就业工作中也要特别关注优秀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让优秀毕业生有更加充分的职业选择机会,实现优生优就业。在全校形成学与不学不一样,学多学少不一样,学好学差不一样,真正实现你追我赶的良好学习氛围。

天博官方(中国)有限公司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留和路318号

邮编:310023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2 浙江科技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1051284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0616号

Copyright © 2022 浙江科技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1051284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0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