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承民族传统 建设优良学风
校社科联主席 胡浙平
学校党委、行政提出大力加强学风建设,王书记、叶校长和其他学校领导都作了很精辟的阐述,提出了许多富有见地又非常切合实际的要求,这里,我想从继承民族传统的角度出发,谈一点自己对于建设学生优良学风的看法和建议。
学风既有时代性,也有继承性,这里的继承首先就是传承民族的优秀传统。学风是和教育联系在一起的。我们的民族,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教育源远流长。大约距今四五千年以前,我国就已经有了文字记载的教育了,《易.系辞》云:“神农氏制耒耜,教民农作。”古书中还有伏羲教人狩猎、后稷教人稼穑等这样的记载。这些记载尽管存在传说的成分,但也说明远古先民是在求生存中学习劳动、在劳动中发展自身的,这一种与生存联系在一起的学习完全是出于自愿的。甲骨文里面多次出现了“教”、“学”、“师”等字样。西周时期已经有了国学、乡学,都是官方办的,即所谓“学在官府”,能够去读书的也就是贵族的子弟。当时学校教的是道德、礼仪、乐舞、文字、数学等。《诗经》里面就有歌唱“泮宫”即学校的诗歌,并写到了当时的学服——“青青子衿”,而且《诗经》里也有了“切之磋之”这样的讲究学习方法的诗句。
二千七百多年前,春秋末期,官学衰落,私学兴起。孔子首开私人办学之风,实行“有教无类”。风气所及,私学十分繁荣,先秦诸子几乎个个都是教育家,都在聚徒讲学,少则数十百人,多则数千人。有教育就有学习,就有教育和学习的思想,也就有了学风问题。孔子是最杰出的代表,他主张学生的学习过程有三个紧密联系的环节,即学习(掌握知识)、思考、见诸行动(实践)——学、思、行。他要求学生“好学”、“乐学”、“勤学”,能够专心致志、举一反三;主张学思结合,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求学生注重复习,温故知新,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要求学生博学广闻,所谓“多学而识之者”,“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要求向更多的人学习,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他提倡“每事问”,希望从人们的生活里学习并获取知识。
可以想见,孔子的学生们是有着优良的学风的。后来的教育家对于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风要求,或者继承,或者发展,即使偶有批评的,但也都强调勤学、多思、广闻博见和笃学笃行。比如汉朝的王充,提倡极问、贵通、博览、目见、口问、手为;南北朝的颜之推,主张“实学”,要求学生虚心、惜时、“眼学”、勤勉、切磋;到了隋炀帝,开科取士,给了平民百姓以读书学习的新动力;唐代韩愈的学风要求是勤勉、博学、融会贯通、有所创造;宋代朱熹强调自学,要求“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明代的王阳明讲求知行并进,自求自得;清朝的教育家提倡教育、学习要“经世济用”,崇“实学”,批“空言”,倡导主动、习行,格物致知,其中,黄宗羲还提倡要敢于有疑、议论是非,王夫之则要求学生重视立志、有序学习、自勉自得,等等。总之,我国古代的学习思想十分丰富,学风的内涵则十分深刻。归纳起来,我国传统的学风内涵,大体是:崇学尚知,勤勉刻苦,博学广见,多学多思,实践笃行,求真求实。
几千年以来,以苦读勤学而著称的学人才子,灿若星辰,不计其数,他们就是古代优良学风的忠诚实践者和忠实传承者。余人且不论,单看看元末明初的宋濂和元代的王冕,他们都是我们浙江的前辈老乡。宋濂虽然家贫但自幼苦读,有书则阅,无书则借,即使寒冬也抄书不辍,既从师友,也尚自学,是明朝的“开国文臣之首”。王冕则因家穷上不起学,父亲要他去放牛,他曾偷偷到学校去听课,被父亲痛打了一顿,后来,就到寺庙坐在菩萨的膝盖上就着长明灯读书,一点都不惧怕佛像的狰狞恐怖,往往到夜深才罢,尽管屡试未中,但仍然坚持边耕作边读书,一生以梅花的高节自勉,爱梅花、写梅花、画梅花,既是著名的诗人,更是著名的画家。他有诗说,“事业书千卷,功名水一杯”,读书就是自己一生的事业。他们都是古代优良学风的代表。
世易时移,我们今天的教育、学校和学习,自然与古代是大不相同了。首先,教育的目的不一样,过去主要是“学而优则仕”,今天是为了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社会需要的各种人才。其次,今天的学校,规模庞大,学生众多,大学里科类多,专业多,课程多,所涉知识广泛宏博,这些都不是古代学校可以同日而语的。再次,学生也更是成了“现代人”了,他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他们接受知识的媒介,都与古时候的人大相径庭了。因此,今天的学风内涵肯定比过去更加丰富,也更加具有时代精神,诸如开放、创新、自主等。当然,现如今,时代变了,学校变了,学生变了,大学的功能也变了,这是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但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永在,文化传承的基因仍在延绵,我们要建设优良的学风,同样需要从民族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并且要以更好的学风来为之发扬光大,同时,我们还要把建设优良学风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因为其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其实也蕴涵着学风的要求,就拿“敬业”来说,党员干部敬的是党和人民的事业,广大教师敬的是教书育人之业,而对于学生来说则敬的是读书学习之业。
光阴荏苒,时不我待。衷心地希望我们的同学们,敢于担当,以传承民族传统为己任,优化学风,勤于学习,勇于创新,努力为实现学校的“大学梦”和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谱写更加多彩的学习篇章。
上图为作者(二排右五)参加学生活动与学生等在一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