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学校积极拓展国际合作办学渠道和形式,吸收消化国外培养人才的有益经验和优质资源,在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上迈出了新步子,一些学生实实在在地享受到了“国际化元素”的“红利”。
学了有“武”可用
近些天,07级中澳班的小吴同学忙得不可开交,天天泡图书室,查资料写计划。本月须在网上递交4次作业,过时网站自动关闭。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平时作业成绩占总成绩的50%,每次作业成绩还得经国外老师审核,不及格没补考这一说,得等下一届同学上这门课时重修,还需缴不菲的重修费。
小吴的同学郑毅说,他们班逾半数同学是服从分配调剂进来的,初来时抱怨声不少,嫌一学年2万元学费贵,两年多学下来抱怨声少了。中澳班12门课原汁原味采用澳大利亚南昆士兰大学教材和教学方式,全英文授课。从2008级起中澳班开设英语预科课程,为下一步学好澳方课程打好基础。同学觉得学了国外课程长本领了,有“武”可用,不像国内有的课,上学期学了,本学期就忘了。
澳方课程注重案例教学,过程性考核。每门课有四五次作业。大作业动辄十几页甚至几十页,全英文写作。一个信息安全作业,要求同学从业务环节、技术角度对泄漏客户信息的公司进行全方位“查漏”,不经一番缜密调查、思考、计划,查找网络漏洞的方案本身就会有“漏洞”。
“这样的作业实践性强,学生收获比有的工程实习还大。”负责中澳班项目的周广平老师说。
同场竞秀收益良多
“巴黎时装重艺术美,米兰时装重细节,纽约时装重休闲,而德国的时装就像它的工业设计一样严谨、实用。”今年9月中德论坛第二次大会期间,我校与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服装专业师生共同为与会代表呈现了一组精彩纷呈的音乐时装秀。06服装的李达亲身在德国感受到了两校学生在服装设计理念上的差异。“德国学生的作品不玩概念玩市场,把实用性放在首位,一件衣服能正穿、反穿,还把袖子脱下来当袋子。而我在秀场呈现的作品则考虑更多的舞台效果。
“在设计师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上,汉科大注重培养学生作为设计师在技术性、功能性上的思考能力,他们讲究设计的诚意,讲求衣服是否卖得出去,而我们重视培养设计师最本能的审美能力、理念表达等,尽量延长艺术设计的生命。”
李达感受最深的另一点是怎么处理“加与减”。“我们的作品善于做加法,我可能会设计一个很大很大的领子,或者在领子上做很多肌理效果。汉科大老师则经常告诫学生‘less is more’(少即多),引导学生做减法。”李达以模特的妆面和发型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汉科大的老师一再强调“妆面和发型不能比服装本身夸张。”
李达觉得,这样的直接交流让两国学生更能相互激荡,拓展思维和眼界。
独立思考从入门开始
今年9月,经管学院全英文授课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国际班正式开课。该班外国留学生占了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课程设计参考国外主流大学。
开学两个多月,中国同学感到上课和其它班有许多不一样。
国际班采用的是全小班化教学,师生可以充分交流。不久前,专业课管理学布置了一次作业,请中外学生“混搭”分组完成一个对学校这个组织运营战略的分析。在展示方案的那次课上,每个小组用PPT汇报了各自的分析,同学有问题就马上举手质疑、讨论,课上得“可热闹”了。国际班的中国学生陈思羽说:“单和我们专业其他班的同学比,我们班每个人发言参与机会多,学习效果更好。”
“高考填志愿时我就是冲着国际班来的。”童琳在入学之初就了解到国际班是美式教育。现在,她依然欣赏这种教学模式,“大量的师生互动让我们不断思考,有助于我们学生形成独立的思想。”
原载于2009年11月25日第273期《天博官方(中国)有限公司报》
作者 俞筱 葛波兰 倪国平 宋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