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国来信:工程师是这样打造的(上)
“2+3”留德国学生 张明佳
通过在中国与德国这几年来学习生活的比较,我切身地体会到了中德教育各方面的种种差异。正是由于这些差异性的存在,才使我不断调整和改进自己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去适应不同的教育体系。其中感触最深,也是中德大学教育最为明显不同的,就是实验课程。
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这是应用科技大学教学的根本。在德国无论学习哪一门新知识,实验部分永远都是学习的重头戏。值得一提的是,实验室很多设备和软件都是由学生的毕业设计开发完成的。这一方面节约了实验室的成本,另一方面让学生更好地学以致用,一举两得。德国实验室执行单组单机制,就是说,每次同一时间做实验的小组都会被分配到不同的实验题目,下次再轮流。这样大大提高了实验室的利用率。而国内的实验安排与理论知识课相比,显得无足轻重了。学生对于实验基本持漫不经心的态度,仅仅是来“报个到”,就算是参加过了。而且每次的实验课,所有的学生同做一个实验,这不仅仅需要大量相同实验器材,更让参与的学生掉以轻心,可以省去预习时间,到了课堂上直接进行操作,更不存在有做不出的现象。这样也间接导致了学生由于动手能力的不足,对仪器认知度不够,而损坏仪器。
德国专业课的实验一般都是安排在理论课的下一学期。这就要求学生往往必须通过该门的理论知识,才有资格参与下学期的实验课。对德国人的理念来说,如果你对应实验的理论知识不合格,就算做了实验也是在浪费时间,因为实验的操作是建立在理论的基础上,从而达到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进一步加深对理论抽象知识的理解。国内实验课则是与理论课同时进行,这有可能出现,要做的实验课的内容相应的理论知识还没有学到。因此,就算做了实验,但仍然对实验的东西稀里糊涂,一无所获。特别是国内的实验老师往往都是亲力亲为的,针对学生的各种问题,采用“授之以鱼”,下次学生碰到相同的问题,仍然需要老师这个渔夫。
德国实验的安排往往是半天时间,这就意味着每次准备实验的过程往往是一整天或更长。特别是专业课实验之前,如果没有足够充分的准备,做实验的过程就会很痛苦甚至直接被赶回家。所以实验前常常需要翻看厚达20-30 页的实验预习资料,还要认真计算每一个预习的内容,因为在做实验的时候,那些需要调节的数据都是从实验预习中得出来的。如果实验预习算出的数据有错误,可能直接导致实验数据结果的不正确。为了让学生真正做到自己预习,而非从别的小组那里抄数据,在分配给每个小组的数据上教授们也下了心思,每组数据都是不一样的!这就意味着每个小组都会有自己的实验结果!学生只好老老实实地认真预习每次的实验,不要幻想从别人那里“偷数据”、“抄结果”、“贴标签”了。而国内每次实验时间很短,有时候还是45 分钟一节的课时。老师介绍该实验的内容加演示可能就会花去15 分钟间,学生真正动手的时间并不多。因为实验课人人都可以通过,所以学生就算没有按时做完实验,下课铃声一到,也可以立刻心安理得地离开了。由于全班同学都做同样的实验,没做完的同学事后再“捏造”一些“类似”的实验结果就可以蒙混过关了。因此,所有的实验报告基本千篇一律,没有自己的评论及观点,感觉似乎从实验中收获得并不多。另外,在写实验报告的时候,基本也都是照搬实验书上的内容,所以显得相当容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