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炳泉
1995年我大学毕业来到学校工作,一直从事学生工作。回顾这14年来学校的发展变化,感触很多。学校办学之初,由于是借鉴德国办学经验(德国的大学多是走读的),只面向杭州市招生,没有学生宿舍。后来学校发展招收住宿学生,于是学院路校区出现了5个不同名称的学生宿舍:武警楼宿舍、平房宿舍、招办宿舍、女生宿舍、古荡学生宿舍。
武警楼租用的是学校附近的武警家属楼,最大的房间要住十七八个人,没有独立卫生间,夏天最基本的电风扇也是一个问题。武警楼的地势中间低两边高,有一年发大水,一楼被淹,中间寝室的下铺床被大水没过,楼下的同学只能到楼上寝室去搭铺睡。整个学校都架满了浮桥。
平房是临时搭建供学生使用的,同样也没有卫生设施,夏天很多同学反应睡觉时还会有小动物在身上爬来爬去。我们老师也是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招办宿舍是和当时的省招办(现为省教育考试院)在同一幢楼的左右两边,一边是学生宿舍,一边是招办办公室。8个人一间房的条件在当时已经算好的。女生宿舍和1997年租用的古荡村的房子现在都还在,女生宿舍是全校住宿条件最好的,有独立卫生间。二楼住的是教工,三楼以上是女生寝室。
当时的武警楼和平房是在校内的,而招办、女生楼和古荡楼都是在校外的,虽说不是很远,但是老师走访寝室要走过漫长的一段路。
与过去比,现在东和、西和学生公寓算得上“五星级”酒店了,4人一间的标准间,学习、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室外道路整洁通畅,绿化成茵,这样的学生居住条件,在我刚工作时是不敢奢望的。寝室楼的变迁让我们看到一个年轻而有朝气的学校正朝着更高更远的目标前进!(学生记者吴司韩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