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琐忆话今朝
胡浙平
岁月匆匆三十年,旧貌改,新颜添,仿佛一夜间;回首往昔意绵绵,多少事,在心田,扬帆永向前。
这三十年,能说的事,能说的感受,实在是太多太多了。这里,只拈出小小的二三事来说道说道,也算是用“一滴水映射出太阳的光辉”吧!
看电影
大概是1978年5月份吧,当时的省人民大会堂在放映越剧戏曲片《红楼梦》,是刚刚“解放”出来的影片,我和一位庆元籍的同班同学,白天就去买票了,因为杭州仅有的几家影院要跑片,排了老半天的队伍,结果我们买到的票子是后半夜三点钟那一场的了。那时候公交车线路少,末班车结束的也早,我们晚上12点从学校步行到湖滨,又整整等了两小时,才看上了电影。好在第二天是星期六,上午老师出差,安排我们自习。看完了电影,我们每人花9分钱买了10路车的票子,回到学校刚好赶上吃早饭。
如今,我们的学生们自然是不会再为了看一场电影而如此折腾了。因为,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文艺活动大大丰富了,剧院、影院、卡拉OK厅,演出、舞会、联欢会,还是单说电影吧,国产片、港台片、外国片,故事、风光、武打片,即使不去电影院,网上也能过把瘾。
坐长途
坐长途,印象最深的还是1980年那次去温州出差。
早上五点钟我们从学校出发,到武林门长途汽车站——当时杭州唯一一个长途汽车站,赶的是六点钟杭州到温州的头班车。汽车上没有一个空位,上坡下坡,逶迤而行。一路上很难看得到路边店,中途什么时候用餐完全听命于司机和车队派出跟车的那位同志,一天下来,车是颠簸不断,人是饥肠辘辘。车过青田县境,就在瓯江边排起长队,等待渡轮。当时没有大桥,只有这一条水路。温州方言里,“水”和“死”的读音比较相近,在我们听起来也就是“死路一条”了。到了温州已是傍晚六点多钟了。第二天,还得花将近四个小时,换乘温州到文成的汽车,过飞云江同样要等渡轮。一趟出差,其苦可知。
如今,这已成历史。浙江省自从1999年有了第一条高速公路以来,短短几年,便形成了以杭州为中心的“四小时交通圈”,瓯江上架起了一座座大桥,从杭州到温州也就三四个小时左右的车程,路好了,车也新了。想方便一点,还可以乘飞机直达温州,那就更快了。同样的出行,想过去,不堪回首,看今朝,快捷舒畅。
买手表
我至今还戴着一块手表,是“上海牌”的全钢机械表,还是防震的。说起这块表,还有一段故事呢!
那是1970年6月份,是我在工厂里第一次加工资,我的工资由原先的每月24元加到29元,从当年1月份补起,因为我先前已经有60元的存款,补了工资后就有了90元。当时买什么都要票,手表作为高档商品更是如此,好在县百货公司有一位好朋友帮我搞来了一张手表票,自己觉得“英纳格”这一类进口表是买不起的,“紫金山”这种又觉得档次低了一些,就想买块“上海牌”,父亲也同意,支援了我30多元,这样就让我如愿以偿买了一块“上海牌”全钢手表。要知道,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手上一直戴着的也是“上海牌”手表哪!
刚刚戴上手表的那一段时间,别说有多乐了,走在路上甩起臂膀来都特别轻快,晚上睡觉前都要摘下来放在耳朵旁听上一段秒针走动的“钢钢”声,仿佛是在欣赏美妙的音乐。因为珍惜,不戴表时还找了块手帕包了起来,生怕灰尘进去了。记得上大学后,有一次上体育课,翻双杠时不小心掉在地上,摔破了表面上的玻璃罩,为此自己还伤心了好几天呢!
改革开放,地覆天翻。经济快速发展,日用品供应充足,手表早已从当年的高档消费品“飞入寻常百姓家”了。现在,手表不仅款式多,而且有了手机之后,好多人都不用手表看时间了。一只小小的手表,折射出了两个时代,真是“改革开放春常在,人民幸福喜满门”啊!
|